梅县区松源镇“扛阿娘”婚俗再现传统礼仪,传承千年文化韵味
梅县区松源镇,位于广东省梅州市,这里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近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扛阿娘”婚俗活动在松源镇举行,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,让这一古老的婚俗得以再现,传承千年文化韵味。
“扛阿娘”婚俗是梅县区松源镇独有的传统婚嫁仪式,源于明朝,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。这一婚俗融合了客家、潮汕、闽南等多个民族的婚嫁习俗,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。在婚礼当天,新郎新娘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礼仪程序,包括拜堂、敬茶、迎亲等,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“扛阿娘”环节。
“扛阿娘”是指新郎在婚礼当天,要亲自将新娘抱到洞房。这一环节寓意着新郎对新娘的关爱和呵护,同时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。在古代,由于交通不便,新娘往往要步行数十公里才能到达新郎家,因此“扛阿娘”婚俗便应运而生。
在活动现场,只见新郎身着传统婚服,头戴红绸,肩上扛着新娘,步履稳健。新娘则穿着鲜艳的嫁衣,头戴凤冠霞帔,手捧花球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周围围观的群众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,记录下这一美好的瞬间。
“扛阿娘”婚俗的再现,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。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婚俗,松源镇举办了多次婚俗文化节,邀请专家学者对婚俗进行研究和整理。同时,当地政府还投入资金,修复了古老的婚嫁用品,如花轿、婚服等,为婚俗的再现提供了物质保障。
在婚俗活动中,除了“扛阿娘”环节,还有许多传统礼仪。如拜堂时,新郎新娘要向天地、父母、祖先行三鞠躬礼,寓意着对天地、父母、祖先的感恩之情。敬茶环节,新郎新娘要向长辈敬茶,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。迎亲环节,新郎新娘乘坐花轿,由亲朋好友簇拥着,浩浩荡荡地前往新郎家。
这一古老的婚俗,不仅展现了梅县区松源镇丰富的历史文化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、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许多传统婚俗逐渐消失,而“扛阿娘”婚俗的再现,无疑为传统婚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在未来的日子里,梅县区松源镇将继续努力,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婚俗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。同时,也希望“扛阿娘”婚俗能够与时俱进,融入现代元素,让这一传统婚俗焕发出新的光彩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- • 梅州兴宁市扶贫肉鸽养殖项目助力整村脱贫致富
- • 丰顺县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,开启教育现代化新篇章
- • 客家传统农耕器具博物馆荣膺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,传承农耕文明新篇章
- • 梅州教师发展中心盛大揭牌,共筑专业化培训新平台
- • 平远县仁居古镇: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与明清老街的时光漫步
- • 平远石正镇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签约3家上市公司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
- • 平远县扶贫主题体育赛事助力文旅消费新增长
- • 蕉岭县循环经济产业园荣获省级绿色示范基地称号,绿色转型引领区域发展新篇章
- • 《梅州客家方言保护条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,共筑方言保护新篇章》
- • 梅州申报“东亚文化之都”,助力文旅深度融合,打造文化强市新名片
- • 丰顺县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,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
- • “湾区‘菜篮子’工程落户梅州现代农业,共筑绿色健康生活新篇章”
- • 丰顺县首届中小学班主任节活动盛大开幕,致敬辛勤园丁
- • 蕉岭县试点“双减”政策下特色课程:创新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
- • 梅州低空经济产业园签约无人机龙头企业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
- • 五华县“扶贫产业联盟”助力规模效应,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
- • 梅州: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,半年签约项目投资额超300亿,经济腾飞正当时
- • 平远县东石镇七夕香火龙非遗活动申报国家级:传承千年民俗,弘扬传统文化
- • 梅江区“扶贫夜校”: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
- • 百年工艺焕新:LED灯照晒场助力菜干提质增效
- • 曾宪梓教育基金成立30周年庆典:梅州学子受助案例入选北师大教材,传承爱心教育
- • 梅州脐橙种植产业助力2.3万贫困户脱贫增收,共筑乡村振兴梦
- • 梅州预制菜产业联盟签约订单突破2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梅江区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,谱写产业升级新篇章
- • 兴宁市福兴街道“百年学堂文化复兴计划”正式启动,传承历史,焕发新活力
- • 华侨将军陈烙痕抗战文物捐赠仪式在印尼雅加达同步举行,传承抗战精神
- •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荣膺省级非遗体验基地,传承文化瑰宝
- • 蕉岭县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传承文化薪火
- • 古法复刻《随园食单》记载的客家炙烤乳猪: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创新
- • 梅州松口古镇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榜单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梅州大埔县荣膺“中国蜜柚之乡”称号,甜蜜产业再攀高峰
- • 梅州再获殊荣: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,探索生态经济新模式
- • 梅州林菌套种创新模式,林下经济成为新增长点
- • 梅州大埔青花瓷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,传承与创新共绘陶瓷艺术新篇章
- • 蕉岭县新铺镇“乡村工匠”评选揭晓,手艺人引领就业创业新风尚
- • 蓝坊镇废弃矿区焕发生机:生态修复完成,新增耕地800亩种旱稻
- • 梅州大埔笋粄制作技艺走进高校非遗课堂,传承与创新共舞
- • 永和镇湿地公园建成开放,生态修复助力周边民宿集群蓬勃发展
- • 梅县区扶贫法律援助:多措并举保障群众权益
- • 客家武术非遗传承人李俊轩创编“状元拳”校本教材,弘扬传统文化新篇章
- • 丰顺县汤南镇“跳火堆”元宵祈福驱邪纳吉:传统民俗的魅力传承
- • 梅州创新举措:发布乡村振兴碳普惠机制,农田减排可交易
- • 农村共享车间兴起,梅州手工艺品走向国际市场
- • 平远县差干镇河湖治理成效显著,水质达标率100%展现生态治理新成果
- • 兴宁市坭陂镇“吊线戏”:演绎民间传奇故事的独特艺术
- • 梅州打造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基地,助力农民增收新篇章
- • 五华县水寨镇“埔寨纸花”技艺惊艳亮相非遗展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平远县启动教育信息化2.0提升工程,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
- • 梅县区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方案正式公布,全面升级体育教育质量
- • 梅州冷链物流基地迎来京东冷链等企业,共筑冷链物流新篇章
- • 梅州梅县区金柚产业助力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
- • 梅州铜箔产业集群荣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称号
- • 梅州打造“5311”绿色产业体系,助力招商新篇章
- • 梅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
- • 大埔县百侯镇三十六巷盛大开启明清服饰文化周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蕉岭县全面启动“教育强镇”全域评估工作,助力教育质量提升
- • 丰顺县积极推进“智慧药房”进社区,便民服务再升级
- • 梅州创新扶贫人才驿站:引进2000名专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梅州柚产业升级:年产值突破百亿元,梅州柚产业迈向新高峰
- • 蕉岭县广福镇“打醮”习俗:百年传承的信仰之光
- • 平远县仁居镇“扎故事”巡游庆丰收:传统民俗与现代农业的和谐交响
- • 梅州大埔县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称号,彰显乡村振兴新成果
- • 梅县区:打造“红色研学”特色教育品牌,传承红色基因
- • 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国家验收,经验全国推广
- • 兴宁市积极开展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快检,守护市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- • 兴宁市坭陂镇“花灯制作大赛”激发创意,非遗作品精彩纷呈
- • 梅州“味酵粄”走出山区,广深连锁店突破50家,传承美食文化迈向新篇章
- • 长潭镇林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隆重举行,首笔交易额达1200万元
- • 梅县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喜迎外资项目签约,共筑绿色未来
- • 梅州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,助力教育质量提升
- • 五华采石场遗址公园开放,千年石文化重焕生机
- • 梅州平远县打通扶贫产品跨境电商出口通道,助力乡村振兴

